全国劳动模范风采丨金华电信王志刚:从三尺机房到云端算力,用数字技术织就智慧民生路
数字基建的领航者:
构筑城市“智慧底座”
从拨号上网到千兆宽带,从局域网到政务云,王志刚的职业生涯与信息技术的迭代同频共振。2004年,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的他选择回到家乡金华,投身电信事业。彼时,他带着几台电脑、几根光纤,搭建起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。谁承想,这个“土生土长的金华人”,日后会成为数字化建设的“探路人”。
“数字化转型不是几台电脑能解决的,是需要云、网、端协同的系统工程。”王志刚深知,唯有创新才能突破瓶颈。他牵头建设金华市政务云平台,服务400多家政府部门,承载上千个政务项目,每年为政府节约成本超8000万元。平台运行7年实现“零重大故障”,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在算力领域,王志刚的目光更为长远。他主导组建的金华人工智能算力中心,算力规模达1020P。从此横店影视城拍摄的影视作品,可以不用再去上海等地剪辑制作,“家门口”就能直接完成;汽车行业的模拟碰撞,也不需要再到全国各地找基地,在这里可以直接通过算力完成现实测试。
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技术攻坚,每一次技术攻坚中王志刚都冲在一线。“每次面对困难,我和团队成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不要想不可能,要多想怎么干。”正是在这种信念的加持下,王志刚一路“披荆斩棘”。为解决社会治安难题,他带领团队研发“视联网汇聚平台”,提供一站式算法应用体验,获得企业驾驶舱等多项软件著作权、知识专利,实现监控利用率提升60%;为破解工业固废监管难题,他开发“工业固废一件事”平台,实现企业端“一掌通办”、政府全链条闭环管理,有效打击工业固废随意倾倒行为,并因此斩获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……
数智为民的践行者:
让技术“扎根泥土”
“技术再先进,不能造福百姓就是空中楼阁。”在王志刚眼中,再先进的技术最后要服务的,始终是人民群众。因此,王志刚将民生需求作为自己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在教育领域,王志刚推动全市790余所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,完成教育系统IPv6规模化部署,搭建覆盖30万名师生的教育资源库和在线教育平台,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。
在医疗领域,王志刚主导建设的5G云会诊平台,为中心医院和4个分院以及8个县市医院提供在线会诊服务。同时,他还作为负责人推进区域影像云项目落地,实现全域影像云端数据全量上传,接入187家医院,达到2000万次调阅量。通过让影像数据“云端跑、医生看”,让百姓告别“重复拍片、跨院带片”的困扰,每年为患者节约成本5000万元。“技术缩短了就医距离,这就是数字化的温度。”他说。
如何让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是王志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他通过视联网AI技术,帮助叶坑村实现水产养殖自动供氧及安防巡检;在罗坪村,王志刚通过数字赋能现代农业、创新消费帮扶等途径帮助茶园、茶厂实现产业升级,实现了山区网络信号覆盖、无人机助力生产,并通过拓展农副产品种类、发展光伏农业项目、结合罗坪村文化打造特色民宿等方式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。“数字技术不是城市的专利,乡村同样需要‘智变’。”王志刚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,用数字化手段激活山区产业,探索出一条“数字共富”新路径。
为了让数字技术服务更多群众,王志刚带领团队持续优化“8890便民服务平台”。该平台不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咨询服务,还整合了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资源,实现了“一号对外、集中受理、分类处置、统一协调、限时办结、全面反馈”的服务模式,办结率高达100%,满意率达99%以上。
人才沃土的耕耘者:
播撒“创新火种”
“科技要发展,人才是关键。”王志刚深知这个道理。作为领衔人,成立“数字赋能王志刚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采取“1+N+n”多层级、梯队式导师传带、师徒带教模式,市县分局纵向贯通辐射,培养高新人才及劳模先锋20余人、数字化人才600余人。
“校企合作是让新鲜血液不断融入科技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。”王志刚牵头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具备软件研发、平台运营、数据运营等能力的“大数据AI联合研究院”,打造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平台。研究院成立以来,超百名学生参与项目实践,培育优秀毕业生50余人。
“技术需要传承,创新需要土壤。”王志刚经常带领团队参与工会组织的“劳模工匠助企行”活动,深入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和支持,倾注匠心为产业“智”造赋能,为小微企业解决技能难题、开展技术创新。
夜幕降临,金华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指示灯依旧闪烁。王志刚站在窗前,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,目光坚定地说:“数字未来,我和团队会一直奔跑在路上。”
推荐文章
杭州电信:创新成果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局“数据标注优秀案例”近日,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数改先锋创
台州电信:助力三门核电智慧网络建设三门核电站坐落于台州三门湾,作为中国及全球核电行业首家“